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http://www.zkbdf120.com/考试除了考生,监考老师是必不可少的,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谁敢保证考生们不会抄袭?反正我不敢!唐代时,最重要的是常科考试,其考官被称为”知贡举“。刚开始,知贡举由吏部的考功员外郎担任,在大家不够重视科举,考生没那么多的时候,倒也相安无事。后来,科举被视为做官的正途,要是通过其他方式做官,就有些被人瞧不起了,这个时候,天下学子有谁不对科举趋之若鹜呢?这些个考生,大多觉得自己天纵奇才,写出的文章那更是字字珠玑,不该被考功员外郎这种品级的官员来品评,若是自己没考上,定是品评人没有眼光。监考老师与考生的矛盾日趋白热化,在开元年间,达到了顶峰。某一日,考功员外郎李昂当众指责考生李权,认为他的文章写的垃圾,这个李权就不能忍了,他向来认为自己才高八斗,当场要求李昂出示作品,由他来点评一番,李昂自是不怕他,倒想瞧瞧他能说什么来。李权挑了”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一句,这句诗颇有意境,算得上佳作,硬要从诗句本身来看,挑不出什么错,可李权抓住了”耳临清渭洗“来抨击李昂。先秦唐尧曾想要让位于许由,许由不愿意,就跑的河边去清洗耳朵,意思是不让唐尧再说这样话,表明自己不愿意接手天下,本是对前人高尚品格的向往,可李权却说李昂在讽刺当今陛下,有不臣之心。李昂被怼得哑口无言,想要辩解也无从辩起,只得吃了这个哑巴亏。这事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唐玄宗当然知道李昂不是这个意思,但也觉得再让考功员外郎继续监考,已经不合时宜,就跟大臣们商议,由礼部侍郎来进行监考,从六品上的品级变为正四品下,那些考生也不能再说什么了。宋代沿袭唐代,但宋代的考试更加规范,地方性的”取解试“由各州的判官和录事参军主持,而国家级的”省试“则由皇帝选派的官员主持,也被称为知贡举,一般是由皇帝身边的文学侍臣担任,例如欧阳修、苏轼、梅尧臣等,苏轼还曾把试题透露给李廌,可恰巧李廌不在,写了试题的纸条被章持兄弟得到,结果章持兄弟中了进士,而李廌落榜,竟抑郁而死。明代跟唐宋差别较大,首先明代多了入学考试和乡试资格考试的岁考与科考,皆有由提学官主持,各省官员不得干涉提学官。乡试和会试最重要的则是主考官和同考官,同考官也称为”房官“,当然乡试和会试的监考老师是有差别的。乡试主考官两人、同考官四人,明初期,考官只能从儒学教官中聘任,毕竟刚开始条件不是那么好,后来就全用进士出身的京官。但是总是用京官比较麻烦,一大帮人来来去去,很是麻烦,之后就规定主考官由礼部选派京官,同考官则选聘外省的知县和府推官,有时候人不够了,还可以选取本省的,但用本省的有个麻烦,很容易出现作弊现象。会试的主考官和同考官要比乡试高上几个等级,洪武年间,主考官由著名文臣或名儒担任,同考官则选聘全国各地有名的儒士或儒学教官。后来制度逐渐规范,两名主考官,由阁臣为正、翰詹主官为副,变为正副主考皆由阁臣担任,并演变成了皇帝赐予臣下的恩宠。同考官全部采用用进士、翰林,因为《孝经》需要五名同考官,《易经》、《书经》各需要四名,《春秋》、《礼记》各需要三名,这十七名同考官合称为”十七房“,后《易经》增加一房,称为”十八房“。清代与明代相差不大,在入学考试的童试中,县试由各县的知县主持,府试由各府的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乡试,主考官由本来的一正一副,增为一正二副,后又增为一正三副,多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中选派,同考官初时承袭明代,但后来改用本省进士、举人出身的属员担任。至于会试,清代的要求要严格的多,有一名正主考,三名副主考,正主考由进士出身的内阁大学士担任,副主考由二品以上的京官担任,承袭明代的十八名同考官由翰詹官员和进士出身的中级京官担任,还得是考试合格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