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 http://www.bdfzkyy.com/本文转自: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陈侃章可能会有读者想,浦阳江畔有文化昆仑?是不是在搞标题党啊?笔者以为没有搞标题党,而是我们对他的高度和厚度认识得有些迟,有时甚至视庞然大物为无形。去年8月,绍兴市重大文化研究项目——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系列在《光明日报》向全国公开招标。经友人提醒,我看到了标书。这是继浙江省官方将诸暨补入浙东唐诗之路后,绍兴市官方也首次将“浦阳江”列入浙东唐诗之路。如此,唐代浙东越州所属八县一个都不缺了。于是我与余文军合作,投标《浙东唐诗之路浦阳江文化研究》,并有幸中标。绍兴市社联在《光明日报》发文招标《浙东唐诗之路研究》对于唐代浦阳江流域文化,我们早有涉猎,其中有部分成果在近年已出版的《唐诗之路话诸暨——诸暨唐诗三百首》《古往今来说西施》多有反映,这两书有些原创性研究,有不少可径用。因为学术总是积累而成,而非创作。浦阳江纵贯诸暨南北,无论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文化影响,诸暨区域是“主力部队”。唐代的浦阳江还应包括上游浦江、义乌和下游萧山、山阴。由浦江、义乌、诸暨、萧山、山阴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浦阳江。浦阳江唐代文化研究,说白了主要是对这个区域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研究,而人文地理的主要元素又是唐朝时人和先人,包括本土的、外来的,及区域上的古迹遗址文化。经悉心梳理后发现,这个区域在唐代出了不少人才,但真正算得上“文化大山”的恐怕是上游的骆宾王,中上游的慧忠国师和洞山良价,下游的贺知章,四人中又以良价更为厚重,无与伦比。良价画像这四人当中,骆宾王是义乌人,慧忠和良价是诸暨人,惟贺知章,萧山、绍兴、宁波都在阐述自己所在地是贺知章故里。“浙东唐诗之路”开创者竺岳兵、邹志方二位先生对此有专题论及,他们认为贺知章是会稽(今属绍兴)人而非萧山籍。其实,贺知章故里问题并不复杂,争论的各方只要拿出可证可靠的史料(用胡乱编造的假资料,在自媒体上哗众取宠不足取),经过辨识,解决这一问题难度并不大。这四座“文化大山”,骆宾王以一首《鹅》家喻户晓,又以一篇“讨武则天”檄文载入青史;贺知章以《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名播文坛,又以“金龟换酒”的洒脱赢得文人喝彩;慧忠国师是禅宗六祖门下的五大宗主之一,道行高深,是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之师,唐肃宗第十四子李僖投其门下修禅学法,是经过册封的“国师”,无论是朝是野无不膜拜,直至现在依然承继“国师”这一历史称呼。上面三位已足够辉煌,但还有更辉煌的,这就是良价。《五灯会元》封面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唐代的中国文化影响了世界,儒道佛已“三家合流”,中外文化交融形成了“禅”。而禅宗把一切宗教的外衣都剥掉了,没有了宗教原本的迷信。禅宗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基因,不懂禅就不懂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特别之处(南怀瑾《洞山指月》75页,东方出版社年10月版)。禅宗主要是五家门派,五家中以北方临济宗的“当头棒喝”,南方曹洞宗的“温和细密”最为所重,且流播中外一千多年,至今辉煌,其中的曹洞宗又以特别的禅门学风,享誉世界。而禅宗“曹洞宗”创始人良价正是诸暨五泄人。良价八岁时就语出惊人,开始追究生命的本原,追究“有形”与“无形”的关系。良价后来成为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艺术家、教育家、堪舆家,还是感天动地的孝子。他精通佛理,承各家之说,融中外文化,与曹山本寂一起汇成了开门立派的曹洞宗。其所创曹洞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范,已对历史和现实,还将对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洞山良价是英雄创造时势,时势创造英雄的人物,是一座仰之弥高的“文化昆仑”。南怀瑾认为,良价博大精深,要研究的东西太多,暂不论其他,单是他的“五位君臣说”就是一本天下奇书,虽然只有十多页,但凭此“微言大义”,就可写出几百万字的唐宋元明文化史,而且科学、哲学、政治都在里头(南怀瑾《洞山指月》99页)坦率地说,对于曹洞宗良价的了解、学习、研究、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良价是古今通用、智慧无穷的大书。浙东唐诗之路上有如此巍峨的一座文化昆仑,是这条“诗路”之幸,这一座文化金矿绵绵不竭。自良价圆寂以后,对他的禅学、才智、人品高远和他对中国文化巨大贡献的研究,已蔚为壮观。我们今天当然也可为良价写出系列文章,但对他的深体系,恐难以状写。这篇小文写写良价的至情至孝。孝道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而良价至情至孝的格局,既发乎内心,又精诚所至,他诚是佛门孝道的杰出践行者。五泄禅寺良价八岁那年由塾师和父母送入五泄禅寺,拜灵默禅师修佛。到了二十一岁那年,良价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具足戒。而“具足戒”以后就彻底出家,成为真正的僧人。按照佛门规矩,就要和家里断绝联系,就要与心爱的母亲永相分隔,作为儿子也难以伺母尽孝。想到这里,良价万千感慨袭来,于是回到五泄后,给母亲写了一封告辞信,信后又附诗二首。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有名望的《辞北堂书》。“北堂”是古时子女对母亲的尊称。五泄灵默真身塔《辞北堂书》深情并茂,文采飞扬:“伏闻诸佛出世,皆从父母而受身;万汇兴生,尽假天地而覆载。故非父母而不生,无天地而不长,尽沾养育之恩,俱受覆载之德。嗟夫!一切含识,万象形仪,皆属无常,未离生灭。虽则乳哺情至,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作血食侍养,安得久长?”良价在叙述无法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后,引经据典,作了舍小家、顾大家的阐发:“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相牵沉没,永不轮回。欲报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三有四恩,无不报矣。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继而良价又向母亲表明割爱辞亲,化俗情、成大道的心迹:“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将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伏惟父母心开喜舍,意莫攀缘,学净饭之国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时异日,佛会相逢。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之。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伏冀尊怀,莫相寄忆。”五泄飞瀑良价虽写下如此深情的文字,还觉言犹未尽,再次运用佛心慧语,恳请老母想通,于是作诗颂两首附于信后,一同托带给母亲。这两首诗颂既是日常如话的山水诗,又是充满禅趣的抒怀诗,是唐诗中的上品,诗云:附颂一:未了心源度数春,翻嗟浮世谩逡巡。几人得道空门里,独我淹留在世尘。谨具尺书辞眷爱,愿明大法报慈亲。不须洒泪频相忆,譬似当初无我身。附颂二:岩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障以为邻。免干世上名与利,永别人间爱与憎。祖意直教言下晓,玄微须透句中真。合门亲戚要相见,直待当来证果因。良价的母亲接到信后,百般滋味涌心头。对良价出家修佛她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接到良价如此决绝的书信后,溢满的母爱喷洒而出,她回信全文是:“吾与汝夙有因缘,始结母子恩爱情分。自从怀孕,常祷神佛,愿生男儿。胞胎月满,性命丝悬。得遂愿心,如珠宝惜,粪秽不嫌于臭恶,乳哺不倦于辛勤。稍自成人,遂令习学。或暂逾时不归,便作倚门之望。来书坚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赖?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一自汝住他方,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今既誓不还乡,即得从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如目连尊者,度我下脱沉沦,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谴有在,切宜体悉!”信中的“子有抛娘之意,娘无舍子之心。一自汝住他方,日夜常洒悲泪”,有血脉亲情,丝丝牵挂,慈母对儿子万般不舍。而“王祥卧冰”“丁兰刻木”“目连尊者”是运用俗界教内的经典,来抒发母亲并无如此奢望。这是一封母子感情互动,豁达大度的非凡书信。从这封信中,我们不难窥见诸暨唐时文化之深厚、当地平民百姓通情达理之一斑。良价接老母亲书信后,禅心坚定,写了一封回信,并又附一首诗,感佩娘亲的养育之恩。史称《后寄北堂书》:“良价自离甘旨,杖锡南游,星霜已换于土秋,岐路俄经于万里。伏惟娘子收心慕道,摄意归空,休怀离别之情,莫作倚门之望。家中家事,但且随时,转有转多,日增烦恼。阿兄勤行孝顺,须求冰里之鱼;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笋。夫人居世上,修己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门,慕道参禅,而报慈德。今则千山万水,杳隔二途。一纸八行,聊伸寸意。”不难看出,与诸暨家乡,与尘世俗界,已“千山万水、杳隔二途”,这封信应是良价在湖南、广东、江西修行时写出。江西洞山良价塔良价随信所附诗为:不求名利不求儒,愿乐空门舍俗徒。烦恼尽时愁火灭,恩情断处爱河枯。六根戒定香风引,一念无生慧力扶。为报北堂休怅望,譬如死了譬如无。良价的二书三诗,良价母亲的回信,文辞精当,诗意盎然,娘慈子孝,禅意满满,已载入中国文学史册,又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成为经典永流传。这三书三诗原文载《洞山悟本禅师语录》。《洞山良价语录》书影千年以后,日本《中国禅学思想史》作者忽滑谷快天感喟:“每读《洞山录》至此,不觉泫然泪下。”人同此心,这直指人性的真情,又岂止“快天”先生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