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受到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提及刽子手,我们首先想到的词汇,通常都是“血腥残暴”、“毫无人性”、“阴损狠毒”等词汇。在我们日常汉语当中,刽子手也的确是一个贬义词——我们形容一些的坏分子时,也喜欢将其称为“某某刽子手”。
在电视中,一个面目狰狞,人高马大的壮汉,手持“鬼头刀”站在受刑者旁边,只听监斩官一声“午时三刻已到,行刑”!而后,斩令牌落地,壮汉顿时手起刀落,受刑者身首异处,血溅三尺。这就是刽子手的最经典形象。
但事实上,历史上的刽子手也只是一种“特殊而普通”的职业,他们大多也都是贫困孩子出身,实在走投无路,才最终狠下心干上了这份“损阴德”的差事。
那些受刑者一般也都与他们无冤无仇,他们也不是“杀人凶手”。相反,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侠骨柔肠。在中国历史上,就曾出现过这么一段场景:在行刑现场,刽子手嘲笑死囚怕死。死囚回复到:“我饿”。刽子手听罢,立刻跪倒在地,恭敬地说:“先生请”。
一、“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黄道周的人生轨迹
根据《明史·黄道周传》的记载,黄道周祖籍福建莆田,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年)二月初九,出生于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知识分子。
黄家在早年也算是官宦世家。根据家谱记载,黄道周本人也是唐代桂州刺史黄岸三十世孙、北宋枢密黄中庸二十一世孙、南宋潭州知府黄丰的十八世孙。
黄道周只不过到了黄道周祖父这一代,才开始后家道中落。所以,幼年的贫寒生活,让童年的黄道周尝尽了人间的冷暖心酸,但同时也磨砺出了他那坚如磐石一般的意志力。自古英雄多难磨,向来纨绔少伟男,古来如此。
但幸运的是,父母从小就发现了黄道周在读书方面的非凡天赋,因此在家境十分苦难的情况下,依然咬紧牙关供他读书。黄道周在五岁时就进入了铜山崇文书院就读。天资聪慧再加上勤奋好学,黄道周很快便在同龄人当中崭露头角。
根据史料记载,黄道周十一岁便可以作文,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到广东博罗游学,并留下了“闽海才子”的美誉。十八岁时候,黄道周回到了铜山,一遍耕作生活,一遍继续读书治学,二十三岁时便开始讲学著作。
随后,他又带着母亲一起迁居到漳浦县城居住,继续发奋苦读,等待科举入仕。所谓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到了天启二年的时候,三十八岁的黄道周参加了科举开始,并考取了进士及第,开始步入仕途。
在官场上,黄道周给人的影响始终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书呆子”,这样的人在贪腐横行的晚明官场上自然是坎坷万分。当年黄道周考入进士时的主考官是袁可立,黄道周与这位对自己有提携之恩,知遇之恩的老师尊崇有加。
而袁可立也是一位正气凛然的君子大丈夫,他的个人行事和性格特征以及为官之道,对黄道周个人影响非常之大。黄道周日后的抗清义举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袁可立精神品性的继承。
后来,正直勇敢,不会谄媚上意的黄道周,因为多次直言进谏,顶撞万历皇帝而触怒龙颜,而被罢官回乡。回家之后,为了表达对袁可立的感激之情,他创作了《节寰袁公传》,记述其一生坎坷多艰的为官历程。
后来回到朝堂之后,他耿直的性格丝毫未变。当看到崇祯皇帝大兴冤案,钱龙锡等众多大臣被株连入狱,满朝文武无人敢劝谏之后。黄道周再次上书,言辞激烈地指出了皇帝的过失之处,引得崇祯帝勃然大怒,最终将其连降三级调用。
但也正因为他的仗义执言和据理力争,钱龙锡最终保得一命。到了崇祯五年,年迈的黄道周因病请求归养故里。离任之前,他还不忘上书直谏让崇祯帝要“退小人,任贤士”,并举荐一批有才有志之士。
然而,他的这些行为,却被崇祯皇帝视为大逆不道的“滥举逞臆”,最后被削籍为民。但此时,黄道周的好名声已经遍布天下,深受世人敬仰。在离京回乡的途中,路过浙江时,他还应浙江学子的请求,在在余杭大涤山建书院收徒授课。
崇祯九年,四面楚歌的崇祯皇帝再度启用黄道周,官复原职,并加官进爵“迁左谕德,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然而,几十年的宦海沉浮并没有磨平黄道周那钢铁般的意志和书生的刚正气节。
遇到不平之事,就算冒着逆龙鳞、丢性命的风险,他也会仗义执言。所以,在崇祯十一年,他就再次因为逆耳忠言得罪了皇帝,一连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当时,世人称赞其为:“天下称直谏者,必曰黄石斋”。
再后来,朝廷的无能,令他彻底心灰意冷,遂辞官回家,专心著书立说,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并未磨灭。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黄道周再度出仕,担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礼部尚书。此时的南明政权看似还有半壁江山,但内部争斗不休,外部清兵压境,风雨飘扬之间,随便有覆灭危险。但是黄道周仍然坚持抗清,以图恢复大明河山。
即便在弘光政权被清军灭亡之后,黄道周也并未放弃,他又跑去福建的隆武朝,在那里担任兵部尚书。在当时明朝残存实力建立的诸多小朝廷当中,隆武皇帝无疑是其中最有雄心壮志的,他一心想要光复大明河山,因此也十分器重黄道周。
但遗憾的是,隆武皇帝空有皇帝之尊,却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当时隆武朝的实权,事实掌握在郑芝龙手里,而郑芝龙则是一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人。他没有收复河山的志向,只想着依靠手里的这点兵权,作为自己自保的本钱。
黄道周虽然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但实际上却调动不了一兵一卒。悲愤交加的黄道周决定依靠自己,亲自回到家乡筹措钱粮兵马,抗击清军。而当年的福建,土地贫瘠,人丁稀少。
黄道周费尽了周折,到最后也只是募得不足万人,且大部分是平头百姓、门下书生、老乡总计人,精壮士兵极少,而且仅有不足二十匹马,其募集到的粮草,满打满算,也就勉强可以支撑一个月。
没有刀枪剑戟,没有盔甲盾牌,人们只好拿出自己家里的木棍甚至扁担做武器,他们还因此得到了一个“扁担军”的称号。黄道周的妻子也跟随丈夫一起,招募了一批“娘子军”一同作战,这些妇女连甚至连扁担也没有,赤手空拳,史称“夫人军”。
至于军需军饷,这只军队只有隆武皇帝下旨赏赐给黄道周的白银,两文绮路费,以及黄道周从同僚张肯堂和何楷等人那里募集而来的白银两。
面对此情此景,黄道周自己也直到大明朝气数已尽,回天乏术。但“舍生取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伦理,不允许他放弃,他必须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自己的国家,最后一滴血。
于是,他就带着这么一点少可怜的家当,一路开始了北伐复国。一路上,黄道周又向延平、建阳、崇安、龙溪、长泰五个衙门借了两白银,又向官吏、乡绅募捐,得到两,苦苦支撑着这支队伍的存续。
年12月初,黄道周带着这支千人大军攻打仙霞关,当时镇守仙霞关的清军有十万人之众。黄道周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但他自知有死无生,此去只为以死明志。12月24日,黄道周兵败被俘。
二、“捐躯以卫国”——忠臣义士黄道周的视死如归
考虑到黄道周在全国民众中的崇高声望,满清方面并没有立刻杀掉黄道周,而是派了一位“故人”,“千古贰臣”洪承畴劝说其投降。清廷表示只要黄道周愿意归顺满清,提出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
看着这位汉奸,黄道周满心鄙夷,他愤怒地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他十分讽刺地将洪承畴比作史可法。最后,洪承畴闻之羞愧离开。
送走洪承畴之后,黄道周已经决定要以死明志,他在狱中题诗明志:“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老臣挤尽一腔血,看中原万里归”。而后,他开始抗议绝食,黄道周的夫人蔡氏对丈夫的忠贞与气节,也是极为肯定,夫妻二人,皆是铁骨铮铮。
被羞辱之后的洪承畴,或许是良知未泯,他上书满清朝廷,请求免黄道周不死。但知道劝降无望之后,清廷决心杀掉这位前朝忠臣,以威慑反对势力。于是,黄道周被押往南京,斩首示众。
当时,清朝派了一支军队押送黄道周到刑场。在南京大牢到刑场执行死刑的路上,囚车行驶经过西华门时,由于道路的坑洼不平,黄道周一时没有站稳,从囚车上摔了下去。在以往,人在接受死刑之前,吓得浑身瘫软,是时常发生的事。
因此,随行的刽子手,就理所当然地以为黄道周也是因为怕死吓得瘫软,才从囚车上跌落。于是就以一种十分轻蔑的口气,让黄道周“别怕”,并劝说其“现在投降也还来得及”。黄道周不惧打压,不怕酷刑。
但刽子手的这番话,是对忠臣气节的极大侮辱。黄道周怒不可遏地斥责道:“我以决心以身殉国,绝食十二日,腹中饥饿,自然无力行动,况且此乃天子御道,我怎可乘车前行,我之大义,岂是你这般宵小之辈能够懂得”!
也就是说,黄道周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更不会害怕杀头,他只是饿了几天,浑身无力才从囚车摔下。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刽子手可以砍下黄道周的头颅,但万万不能污蔑他的人格气节。
这个刽子手,也是明朝遗民,也并非良知气节全无的大奸大恶之徒。黄道周的这段话唤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也由衷地激发了他对英雄豪杰的尊重敬仰之情。他自然也知道自己要杀的这个老人,在民间的崇高声望。
看着黄道周大气凛然的表情,刽子手自惭形秽地低下了头,并双膝跪地以示道歉忏悔。随后,刽子手恭敬地说道:“此地万人瞻仰,公又困惫,请先生就在这里就义吧”。黄道周点头同意——虽然还没有到正式的刑场,但这里是南京西华门前天子御道。
剧照当年的盖世英雄明太祖,就曾经踩着这条御道走上朝堂,君临天下。因此,在这里引颈受戮,也算是对逝去的大明王朝,尽了最后的一份忠心。在开刀之前,刽子手又恭敬地说道:“先生,请上路”。
当时,宁死不屈的黄道周坚持站着砍头,誓死不肯下跪。但黄道周身材魁梧高大,又大义凛然。刽子手动刀时不满身体发抖。结果第一刀下去,黄道周还是威武不屈地站着。刽子手只得再次下跪请求:“请先生坐下”。
于是,黄道周坐在刽子手搬来的凳子上,刽子手再次举刀,斩下了黄道周的头颅,但他的身体却始终没有跪下。
英勇就义之后,人们在收拾遗体时,在黄道周的衣服里发现了一份血书,上面写道:“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落款为“大明孤臣黄道周”。刽子手也曾是明朝子民,看到这7个字后跪地痛哭。
三、“风骨永存留”——正直文人的高尚气节山高水长
黄道周的死讯传到福建之后,隆武帝十分悲痛。即刻为黄道周修建“闵忠庙”,时代接受百姓祭祀,以表彰其忠心和气节。
名垂青史的黄道周不仅是一块不屈不服的“硬骨头”,还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并且在经学、诗歌、文学等方面,都有颇深造诣。乾隆皇帝对黄道周的书法作品就极为赞赏,视若珍宝。
夺了天下,稳定全国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瓦解汉民族反抗意志,满清政府也开始极力推崇和赞颂儒家的“忠君爱国,忠贞如一”的品行。
乾隆皇帝曾命人编著了一本《明季贰臣传》,无论对满清政府做出的功绩有多大,只要是投降清朝的明朝臣子,一律被列入“贰臣传”。在古代“忠诚不事二主”的伦理纲常之下,所谓“贰臣”,自然是一个耻辱的符号标签。
乾隆皇帝还特别点了洪承畴的名字,并下诏曰:“因思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以经略表师,俘擒投顺。由此可见,背叛自己民族的人,无论在那个时代,哪个地方,都是不受待见的。
相反,对于袁崇焕、黄道周等抗清义士,乾隆帝则是大家褒奖,不吝溢美之词。
乾隆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专门写下“圣谕”,称颂黄道周:“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藎溢于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并给黄道周赐谥号“忠端”。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古代中国,能够同时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者,才能称得上“三立完人”,纵览中华历史,能够同时做到这三者的,寥寥无几。
黄道周学问高深、著书立说;起兵抗清、忠心卫国;铮铮铁骨,万世楷模。“一代完人”的称号,黄道周受之无愧。
或许有人会说,黄道周的行为是封建社会的“愚忠”已经不合乎现代社会规则。他的抗清行为也是“不识时务,不知变通,死守气节”,不值得学习。但实际上,高尚的灵魂是超越时空的伟大。
我中华民族历经艰险磨难,经受过“亡国灭种”的危险,一路走来,薪火相承而文明赓续不断,正是因为有这些“顽固分子”的坚守——从黄道周到日后的邓世昌、戴安澜、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
他们坚守的其实是同一种精神气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四、结束语
近些年来,互联网上一直有所谓的“明粉”和“清粉”之间的互掐对决。“明粉”们认为大明朝从根源来看,就是从“鞑虏”手中夺了天下,“日月重开大汉天”,得国最正。而后历代君王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始终坚持“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即便是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遗言,也是“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而“清粉”们则认为,除了太祖、成祖等少数豪杰之外,大多数明朝君主昏聩无能,不思进取,万历皇帝更是创下了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历史记录”。
期间,宦官党政,贪腐横行,党争频繁,民不聊生。而大清朝的皇帝则相对勤勉励志,如今中华如此辽阔的疆域,满清帝王的文治武功,功不可没。
其实,无论大明还是大清,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无论汉人还是满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二者各有千秋,粉丝们之间的争论,也都只是“一家之言”。
但无论如何,诸如黄道周这样的,有气节、有骨气、有理想、有忠贞的文人知识分子,什么时候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不畏强权、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高尚情操,一直都是我们民族值得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需要充分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像黄道周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以家国天下为己任,身居庙堂,心忧天下的,真正的“文人风骨”、“士大夫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传统文化瑰宝。
这样的人,完全配得上那一声“先生请”。“大写的人”,永远或者人民心中,受到代代敬仰,世世歌颂。
五、参考文献
[1]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年。
[2]王成勉:《气节与变节:明末清初士人的处境与抉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年版。
[3]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中华学人系列丛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4]杨肇中:《论宋明理学中的王道公共性意涵及其当代价值——兼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视域看》,载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
[5]谌衡:《黄道周“孝”的伦理思想解析——以《孝经集传》引《孟子》条文的考释为例》,载于《伦理学与公共事务》,年第1期。
[6]刘涛:《从黄道周的明代卫所军户出身看其思想渊源》,载于《长江文明》,年第2期。
[7]蔡杰、葛超:《敬明与刑赏——黄道周政治教化思想解读》,载于《莆田学院学报》,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