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4118.html%%%子游曰:“丧致①乎哀而止。”①致:极致、竭尽。子游说:“丧事能够表达诚心的哀痛也就尽礼了。”子游的心得报告。子游的特点是能够站在高处看问题,善于从本质上把握事物。他总结到,丧礼的核心在于致哀,表达哀思就可以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丧葬,丧礼在礼乐文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是出于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本于古人对基本生命和心理现象的认识,“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人在平和的状态下,很难感受到内心中最底层的情愫,只有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出于天性,才能触动到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天根,通过这个根,人的心灵可以找到回归家园的路,三年之丧为此而设,后来的禅宗在修炼的特定时期采用闭关的修炼方法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在这样基本的生命心理现象基础上,中国古代圣王建立起了系统的礼乐文化制度,用于治国理民的道德政治。所以,先王制礼,非由天降,非自地出,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者而已矣!这一点,在前面宰我之问“三年之丧”章中,孔子已经明确地指出了。丧礼通过礼仪的形式使哀思之情有所寄托和表达,表达了哀思也就可以说完成了丧礼。这是两个方向的度,不可以过简,也不可以过繁。孔子在林放问礼时,这样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游的意思就是这样,他认为,父母之丧,孝子以能尽哀就可以了,不能过度的悲哀。其实,这里面还有这样的一个道理,如果因此而毁伤身体,甚至于毁灭性命,没有照看好父母给你的身体,就反而是对父母的不孝了。孔安国注说:“毀不灭性也。”邢昺疏说:“此孝经文也。”邢疏又引孝经丧亲章注:“不食三日,哀毀过情,灭性而死,皆亏孝道。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于陨灭。”孔子杏坛讲学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