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中有不少人一直认为儒家倡导愚忠愚孝,这也是许是后代腐儒所为,而作为儒学宗师的孔子,从来反对愚忠,愚孝。
一、孔子反对愚忠
孔子从不愚忠,而且反对愚忠,在《论语·宪问》中有关于管仲是否应该尽忠的一段讨论。原文如下: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先介绍一下人物关系: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是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是齐桓公小白的哥哥,管仲和召忽是公子纠的家臣。两位公子争夺国君之位,公子纠死,召忽亦为公子纠尽忠而死,而管仲没有以死殉其旧主。子路就此问孔子,说这样做不够仁吧?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不用兵车之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德啊!
子贡还是有疑问,就进一步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作为臣子,管仲不能为公子纠尽忠死节,又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赐与。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难道管仲要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水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这里,孔子称赞管仲。就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联合诸侯,保护了中原百姓平安,免受戎狄部落的侵犯与欺凌,也保住了中原文化与文明。因此,孔子反对从主死节式的愚忠,而是更看重其给百姓带来的利益,即大仁。在大仁面前,小忠不值一提。何况动辄死节的愚忠呢!其实,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唐朝的魏征,他若“从主死节”,为李建成而死,那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直言进谏的美谈,也可能没有大唐的贞观之治了。我想魏征没有死节,一定是孔子观念的影响。
二、孔子绝不愚孝
所谓愚,就一味顺从。一味顺从的孝道孔子是持反对态度的。我们看《孔子家语》中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子从父命孝,臣从君命贞,奚疑焉?”意思是儿子听父母的是孝,臣听众君的是忠,这有什么价得怀疑的吗?孔子怎么回答?孔子首先说“鄙哉赐,汝不识也。”意思是说子贡啊,你太浅陋了,你不懂啊!然后孔子告诉子贡说:
昔者明王万乘之国,有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千乘之国,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不义。故子从父命,奚讵为孝?臣从君命,奚讵为贞?夫能审其所宜从,之谓孝,之谓贞矣。
孔子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说君王要有争臣,你要有争子。争的意思是诤,即直接劝告。为什么要争,就是君也好父亲也好,都免不了会有不合道义言行,这时候就要谏诤,而不能顺,即臣不愚忠,子不愚孝。
对于这一点,曾子《孝经·谏诤章》说的也清楚:“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劝谏是必须地!一切都听父母的,怎么能算孝呢?你看,孔子及其正宗儒家学派绝对是不愚孝的!
当然,诤是诤,但对父母态度要好。《论语·里仁》中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里的“几”就是轻微,委婉的意思。对于父母的过错,绝不顺从,但劝谏的时候态度要好,要尊敬父母。但尊敬并不等于顺从。
忠、孝都是孔子及儒家学派所提倡的,但凡事有原则。任何行为都不能过头,所谓过犹不及。过了头也有违中庸之道,中庸的意思就是恰到好处。忠孝同样不过头,过头则愚。为孔子学派所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