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校教育的开展,戚继光主张采取循序渐进、由内向外、由思想到技艺的教学原则,每个步骤的教学计划都要为下一步骤教学做铺垫,突出主次缓急,注重逻辑性,先思想后技艺。戚继光对武生的选拔戚继光秉承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态度,继承了草莽九流都可以参加武科的祖制,不分出身,不分阶层。受心学的影响,戚继光十分重视志向的作用,所以,选拔军校武生以有志于武为第一要务,立志犹如好种子,如果没有好种子,无论如何也不能培养成为参天合抱之木,武生们只有立下坚定的从军志向,辅之军事教育,才有可能成长为优秀的军事人才。戚继光在广泛筛选青年才俊的同时严把质量关,他选拔军校武生的原则是法惟在精,限定武生的名额,每个武学以一百人为限度,优先考虑将门卫所子弟和应袭舍人,民间生源需要具备技力绝人,资质厚重的条件才能报考,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生源泛滥,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力量培养国家急需的优秀军事指挥人才。戚继光认为,只有将广泛搜罗有志青年和严格遴选培养相结合,才能解决用非所养,养非其用的军事人才培养问题。武生的培养第一阶段是培养武生们正大光明的心神。一个合格的军事将领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是心术。不需要说话就能树立信用,不需要命令军队就能有条不紊地排兵布阵,不需要发怒就能树立威严,达到万人一心的境界,这是胜利之师所应具备的优良品质,要想做到这些,就要求将领心术正,做事做人光明正大,以真实的心思做真实的事情,时时刻刻牢记保家卫国、尊敬同胞、爱兵强军,做事务求真实,不避艰难。为培养武生们正大光明的心神,戚继光指定的教科书为《孝经》、《忠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同时学习《武经七书》。儒家经典的作用是培养武生们忠军、敬友等思想,使他们的举止和德行等符合儒家的要求和规范;学习《武经七书》是为了让武生们对传统军事思想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军事谋略。戚继光要求学员们每一章务要身体神会,感悟这些著作的思想精髓,初步改造他们的思想世界。第二阶段是通过让武生们习读《百将传》来进一步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武生们在读《百将传》时,要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和《百将传》里的人物进行比较,身临其境地思考军事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武生们既能从中明辨是非、善恶忠奸,更能提高他们对军事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水平,从而在潜移默化和自我思考省悟中提高军事素养。戚继光希望通过对武生们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达到心中有定主的境界,这也是将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质,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三阶段是教授他们器物技巧和行伍等军事实务,包括武艺和杂技,武艺主要指明晰各种武器装备的性能、使用和保养方法,除骑射外,还有矛盾、钩弩、车战之法等。教学不仅限于在军校中,军营也可以成为课堂,比如,在军营中教习阵法和操法,这样的效果往往比在学校里更好。杂技主要指阴阳、星辰、阵图战法等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作战十分有帮助。戚继光对师长的任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为解决这个问题,戚继光不拘一格地大胆使用各色师资,对于精通韬略的人才破格任用,分科教学,教授武生们文章和德行,以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同时,多选熟知各色武艺之人,不拘行伍游方之辈,厮役种色人目,或为艺师,或为艺友,选拔具备各种武艺的人教授武生们武艺,以培养他们的实战技能。这些方法虽为不得已之举,但实为有效之法。关于武生的考核和任用,戚继光也有自己的想法,其主张让作战军官和战场成为检验武生学习情况的考官。这里就不得不说到他的两个左右手赵大河和陈大强。正是他们二人对戚继光军队培训情况的监督才使得戚家军有如此高的质量。在当时缺乏军事人才的时代,戚继光以他由内向外、由思想到技艺的练兵原则和两位左右臂膀的帮助下终于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