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的前世今生残缺身体下的扭曲人格

北京中科曝光 http://m.39.net/pf/a_5154125.html

鲁迅曾充满嘲讽意味地说过:“太监、姨太太、鸦片是中国的国粹。”

宦官是中国历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以服务统治者为目的的同时,游走于封建王朝的权力核心之间,或权倾朝野,或曝尸荒野,不得善终。

宦官、太监、公公

所谓宦官,“宦”是星座名称,因其邻近帝星,故而将其与服侍帝王身边的近臣联系起来。

后来得名太监,早在唐之前,太监写作“大监”,主监察,到了唐朝便改为“太监”,但却不用阉人。

至于明清时期,宦官地位上升,明初设立24个衙门各设掌印太监,作监察用,军中也将阉人作为监军的不二人员,久而久之,太监便成了宦官的代名词。

而后来“公公”的说法,则来自于民间的称谓,在《诗经小雅白驹》中有一句:“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再者太监为了强调男性的特征,也乐得人们称其为公公。

最早的太监

在中国典籍记录中,最早的太监出现在春秋时期,《春秋左传·僖公二年》中,提及了齐桓公身边一位名为“寺人貂”的宠臣。

所谓“寺人貂”,“寺人”即“侍人”“阉人”之意,“貂”才是他的具体称呼。

《韩非子·十过》记载“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寺人貂)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其中自獖就是“自宫”的意思。

当然,“寺人貂”出现在当时只是属于齐桓公的个人爱好。

《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

东汉初,为了避免西汉时期外戚专政的出现。

以宦官担任中常侍一职,以此来牵制外戚,从这时开始,宦官集团便正式登陆中国历史。

生理的缺陷,扭曲的开始

《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生理上的残缺,造成了心理的逐渐扭曲。

普通人对于太监也是充满憎恶。

明末清初的《潜书》中这样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

由于激素的失衡,导致太监们样貌扭曲,“长得臃肿,弯曲,好似长了瘿结,鼻子里呼呼作响,如同牛和猪一样”。

社会的弃之不顾,丧失了生殖机能的太监们,将情感全部投入了权欲与贪欲之中。

也有了大太监冯保被抄家,“金银百余万,珠宝瑰异称是”。

扭曲背后的奴性

然而,太监这个群体更多的是骨子里的奴性。

作为皇家的家奴,太监对上阿谀谄媚,对下颐指气使。

例如正德皇帝在为祖母举办葬礼时,因满地泥水,示意群臣不用跪拜。

但太监们却认为这样失礼了,仍旧应当下跪磕头。

这便是生理缺陷下产生的自卑感。

在极端的自卑之下,导致他们会在主子面前极力表现自己的能力,这也成了太监们热衷政事的原因。

太监作为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现象,其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所幸的是,这种畸形的群体,随着封建帝制的消失,最终也烟消云散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