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孝经》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十三经之一,反映了儒家(或者说孔门)非常重要的思想,历朝历代都将它作为重要的治国纲领。我们现在流传的版本就是唐代唐玄宗主持编纂和发布的,历朝历代的很多君王都亲自为它作注。《孝经》受到中国历代君王如此的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有关的。儒家讲仁爱之说,《论语》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一个有智慧的人要善于抓住根本,治理国家、为人处事、获得幸福美满人生的根本都在于“仁爱”之心,而“仁爱”之心的培养就需要从在家中孝敬父母开始。
《孝经》中告诉了我们人生最基本的道理,中国民间经常讲“百善孝为先”,孝顺自己的父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有着孝顺父母的心,这份心就是爱心。我们回想一下,小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离开父母,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地仰慕和依恋的情感,这恰恰是人性、是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古人把孝道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在家中孝顺父母的人,将来进入社会必定是个忠诚的人,能够出外尊敬老师、在单位尽忠职守、与朋友相处讲诚信、对社会国家忠君爱国。
《孝经》共十八章,其内容阐述了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孝”,非常令我们感动。在我们祖先的智慧中,“孝”的内涵,非常广博,不仅仅把孝道理解为一个人对待父母家人的家庭伦理和美德,还包含着治国的方略,孟老夫子曾经讲过“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经里面讲到,君子除了修身养德,让父母人生幸福,让自己的良知、本善之心得到恢复,同时还告诉我们要用“孝悌”的精神来工作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忠职守、为国家人民服务、甚至来治理国家实现天下的太平祥和。
《孝经》里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学习后能够马上落实在生活中呢?我个人建议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孝经》、落实《弟子规》,在《弟子规·入则孝》之中就教给了我们孝顺父母的具体方法。我们可以一边学习《孝经》明白孝道的重要原理,一边学习《弟子规》来了解如何在家中尽孝、在社会生活的学习工作中做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摘自《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内容讲解:"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在我学习《孝经》的时候,是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因为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选拔干部人才要“德才兼备”,我们中国人对“德行”历来都是特别的重视,但是到底什么才是“德行”的根本呢?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德行”的根本在于孝心、孝行,告诉我们治理家庭、改变生活、甚至改变社会风气的最重要的秘法。教育的目的在于让社会的风气越来越好,教育的方法就要从孝道入手。
其实,所谓的“有德行的人”就是讲这个人比较有人性、有良心、厚道,在关键时刻不会失去自己的恻隐之心;这一切首先应该体现在他和父母亲人的关系上。如果一个人对待恩重如山的父母都无情的话,那么对待其他的人、事、物一定是无情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经常讲社会、社会关系,在我们自身以外的社会首先就是我们的家庭,家庭关系是与我们最亲近的一层人际关系、是我们面对的第一重社会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家庭是人生成长的第一个台阶,孝道是古人修身治学次第的第一步。“有德行的人”往往是私心比较少的人,能够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为国家人民服务。为什么孝顺父母的人会是无私的?因为他们习惯了恭敬父母长辈,为父母长辈着想,让父母健康无忧、人生幸福。将这份心、这种思维和行动的模式推而广之,就会恭敬天下人、为天下人着想、无私无我。
我们的人生越是在遇事抉择的紧急情况、关键时刻,越是习惯的思维和言语行动在起做作用。越孝顺的人替他人着想的能力就越强,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成功类型”、“幸福类型”。我们要想培养孩子成为这样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作为家长要身体力行。所以有可能的话,尽量还是三代同堂,一方面长辈可以将人生的智慧传授给孩子,同时也给我们成长的机会来学习如何尽孝。(更多精彩内容,请看下回讲解!)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