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浅谈中国

北京青春痘医院那家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312/8740647.html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在今天给大家讨论《孝经》之前,先给大家普及一个老年间民间流传的谚语: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凡能流传至今的谚语,一定有他的价值和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孝敬的人每每会把孝敬怙恃(hùshì父母的代称)记在心中,而不是当作一件必须要做的工作,因为那样的话就像是在工作一样,就算承担起了赡养怙恃的责任,然则如许的孝敬对于怙恃来说却如同外人一样平常。可是每每现实中连如许的情况也有人不愿意做,无论是从心中还是从表面上,都没有做到儿女该做的工作。

曾经窦文涛在一起圆桌会曾经聊到这个话题圆桌会,起因是马家辉把这个谚语说了出来,马未都先生立即想到他新近听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说有一对老夫老妻八十多岁了,丈夫晚上上厕所摔倒了,自己扶不动,但是太晚只能向儿女打电话求援(为什么不打估计这是中国首先会想到至亲的人的习惯),儿子听了立即说:天太凉了拿给被子先给爸盖上。

女儿说:天太冷,把被褥垫在爸爸的身下。他们第二天一早赶过去。这事心有了,可惜事没有马上办成。按理说,这两孩子就是不孝顺。爹妈出事了不是应该立即赶过去吗?但是问题是这两子女没有在这座城市,他们做了最好的打算,只能先给爸爸解决跌落地上起不来保暖的问题。第二天一早他们才有交通工具过去。这就没办法说孝是不是孝了。但是至少他们心有了。可是还是让人觉得太不人道了。

仔细品读个中滋味,结合生活秩序,着实切中人性,并直戳现实。某种意义上,谈论“孝道”实则就是谈论“孝心”,而对于践行而言,自古都算是一种“点缀”,想要达到知行合一的“孝子贤孙”,实际上有很多现实困境。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按照孔子的讲法,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要长期在外地驻足。如若不得已而去,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于“游必有方”而言,作为信息如此通畅的年代,几乎可以达到实时汇报,可“不远游”这种理想的状态,绝大多数人而言很难做到。

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的活动半径已经从过去的几十公里,上升到几百或者几千公里。这里面最显著的问题,就是“生活”的驱动。人终究还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动物,当自己要维持自己的良性运转体系时,农业时代的“不远游”模式也就瞬间瓦解。而这种分化的趋向,正随着经济的日益更迭和繁荣逐年在增加。

这无形就使得我们要重新来审视我们的孝道价值观。古代的《孝经》他永远无法考虑了现代社会的变化,虽然人的伦理道德规范没有变。但是它的实际可触碰的底线比降低了。《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立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这些东西,即便到今天它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都没有褪色,至少对中国而言,它是行得通的。但是为什么在如今社会变得那么难,而且还被人忽视了呢?除了上面那个例子,还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传统文化被淡漠的因素。

西方人没有赡养观念,不代表西方人没有孝道。当然他们确实跟我们的孝道是不一样的。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对子女提出要求,作为爱情的结晶,他们觉得孩子是上天的礼物,西方人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在于他们的制度和文化习惯里面,把这个观念给摒弃了,这在西方是没有问题,就是说你的文化基因如此,所以你没有问题。

但是换回来说到我们自己,古人并不是拘泥不化的,要不然就不会这样的谚语。只是无论是心还是事,都需要我们做子女的自己去领悟和执行。

这里给大家说两个道理:第一个是,孝顺这个事情是不得拿来夸耀和赞赏,我们当然肯定,但是因为他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一个不孝顺父母的子女,他就是作孽,断了自己的后路。古代早期的官员里有一种叫孝廉,就是以孝顺的品格被人赏识。而在上古的传说里,尧舜禹都是大孝之人。

孝顺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素质,但是现实社会里子女不管父母的,其实也有多种原因,父母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子女做了榜样,或者在教育上是否有偏差,还有有的父母自己就非常不合格,这也造成了很多人道德沦丧。这是自己种下的因结出的恶果。

另外子女的环境也让他们无法论事来尽孝,只能有心。打个比方: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父母的孝顺,应该更侧重于看一些有没有孝心之类的行为,因为有的时候,父母生病,他们没有太多的钱来帮父母看病;有的时候因为贫穷,也没有太多的能力让父母有好的享受,但是只要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想对父母好,并用实际行动在努力着,那么他们就是可以成为孝子,所以论心是一个孝的标准!那么第二道理呢?

第二个道理是愚孝不可得,孝顺父母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顺着父母的意思,《都挺好》的热播,也让大家对愚孝和原生家庭的热烈讨论。一个人做成了妈宝式的子女,基本上就跟幸福绝缘了。不管现代还是古代,都会酿成悲剧,不信可以看古代陆游的情况,各位就清楚了。

今天我们来谈孝顺,其实赡养这个层面慢慢被淡化了,因为社会制度的健全和保险机制的建立,多数人是可以在退休后安度晚年的。但是子女的能力上来说,不是人人可以成龙成凤。你首先要做到的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不要啃老,二是不要让父母为你操心和担心。

一个人有手有脚,如果不去做事养活自己,撑起一个家,还赖在家里,混吃等死,就算他不是游手好闲,也是十足的窝囊废。这样的子女,绝对是一种祸害。而那些永远长不大认不清自己的,到处去闯祸,让父母提心吊胆,为自己擦屁股的人,更是一种万恶。

如果这两点你没有那么首先恭喜你的父母,他们的晚年至少比较安逸,那么我们再多给父母陪伴和关心,想想自己小时候父母对你的付出。其实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子女是不会要求回报的,我们的孝是一种自发,感恩和本能,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是任何情感都无法替代。

当赡养和孝道被写入法律,实际上从社会学角度是一种进步,但是从伦理学来讲是一种悲哀。因为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还需要监督,你觉不可悲吗?了解和实行,实际上还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愿天下父母都能享受天伦之乐,愿天下子女都有一份孝心并且能做得头头是道。不要因为经济和境况给自己找托词,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孝经》和《二十四孝》但是我们可以用现代辩证法的方法去对待和考量,你用了心,很多事其实就是好办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