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是字数最少的一部。其经文部分,只有字。然而远在汉代,《孝经》便已成为经学的入门参考读物。由于孝道是家庭中主要的伦理关系,所以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从人伦亲情中,导引出孝治的观念,更是把孝道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孝道和孝治,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产儿。全世界只有中华民族把孝当做重要的品德修养,并且有一本《孝经》来加以规范。长久以来,「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占有极为强大的支配力量,也着实起了很大的作用。现代人对「万恶淫为首」似乎有所动摇;对「百行孝为先」则仍深具信心。果真是天佑中华,值得庆幸!
有《孝经》却没有慈经,引起许多人的怀疑和批判。孔子不是倡导「父父、子子」,彼此互相对待,各自善尽责任吗?为什么我们只提孝道,却不把它与慈道相提并论呢?
伦理关系当中,除了孝道以外,都是双向的。为什么唯独孝道是单向的?
因为「父母可以把子女生下来,子女却无论如何,不能反过来将父母生出来」,这不是很简单明白的道理吗?我们尚未出生为人的时候,可以说一无所有;等到有了父精母血,把自己的身体创造出来,经过怀胎十月呱呱落地的时候,还不是光着身体,什么都没有吗?但是从连身体都没有的「无」,总算孕育出有了身体的「有」;这种「无中生有」的关系,难道还不足珍贵、不值得永远感念父母的恩德吗?
天地是我们的根,父母是我们的本。
做人不能忘本,饮水才会思源,这个人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公正无邪,而道德修养也才能够日愈精进。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便是敬爱父母亲长,也就是孝。所以《论语.学而篇》直接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孝敬父母的人,必然无情;人而无情,怎么算是人呢?做人最要紧的是生活,生活最重要的是人情,人情最难得的是合理。合理的人情,则从孝敬父母开始。
孝顺、孝顺,真的样样都要顺从父母吗?当然不是。《论语.为政篇》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孔子所说的「无违」,并非不违背父母的命令,而是不违反「礼」的规范,那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里仁篇》说得十分明白:「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基本上都是人,难免有过失,子女当然不应该冒犯直言,必须委婉谏劝,使其及时返回正道。倘若父母执意不听,也不能争吵,暂时忍耐,等待父母心情平静时再谏。父母不听,子女对父母仍应恭恭敬敬,即使心里十分忧愁,也不应该有所怨恨。
经我们长期观察和亲身体悟,《孝经》所说的道理,并没有落伍。所有的疑虑,最好等待用心研读《孝经》之后,再来重新评定。相信现代人所有的烦恼、痛苦、恐惧和困惑,都和孝道密切相关。盼望各界人士一起来探讨,共同努力,务期孝道在廿一世纪得以发扬光大,至为感幸。
年年都是孝道元年,只要人类存在,孝道就不可偏失。
附:《孝经》原文(曾仕强教授审定)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或点开左下“阅读原文”进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