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对孔子智慧和道德的论述,产生什么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一叶禅儿

一缕墨香

《史记》为了宣示孔子的智慧,特意将孔子列于世家,为孔子的弟子和汉代儒林写了两篇列传,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论列了孔子作《春秋》的主要思想。

作为历史著作,《史记》对待古代文化名人之如此处理,是绝无仅有的。

《史记》

为此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史记》对孔子智慧和道德论述的价值何在?试析言之。

赞赏周道的治世精神

《太史公自序》关于《孔子世家》的提要概述说: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

孔子世家

正是因为这个“王道”引起了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思想共鸣,于是在瞻仰了孔子故居、徘徊而不愿离去的同时,他们的虑念也就回到遥远的古代。

《太史公自序》记司马谈教导儿子司马迁的时候所说: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爱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这正追述了整个“王道”的发展史。

司马谈

而在“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的情况下,孔子不怕牺牲,“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就是要复兴“王道”。

《史记》在总结历史经验、分析事势总体发展中,还认为:具有大一统本质精神的“王道”才是治理乱世的最佳方案,才是使中原文明能够维持的政治保证。

《史记》认为孔子之所以能如此不畏困苦,不遗余力地宣称克已复礼、君臣父子、必也正名等。

其坚毅果决、矢忐如初的豪情,正是受到了周道精神的鼓励,其信心与力量正是来自他坚信为正确的周道。

孔子

《史记》基于对现实社会辉煌成就的歌颂,站在汉代已经再次实现了真正大一统的时代,来追述孔子的周游列国、编修六艺,其最终的主旨还在于宣扬周道的治世精神。

肯定民族文化中的主体作用

追迹儒家经典的整理与传承,肯定其在民族文化中的主体作用。

《孔子世家》论赞说明,《史记》之仰孔子为“至圣”,就在于: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孔子传教图

《史记》为孔子立世家,引起历代学者讨论,但《史记索隐》《正义》都还是阐释了《史记》的看法,因为孔子是“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

“教化之主”是关键。

上述《孔子世家》提要在“以达王道”后接着说,“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就是说明了要列孔子于世家的根本原因。

孔子世家

司马迁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依靠和传承渊源。

因为六经正是周道治世精神的凝聚,如先王政典、乾坤变易、礼乐损益、区域故俗等,正是上古时代发展中关于哲学、政治、社会、历史等的思想精髓。

它体现出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的社会行为规范,是大一统社会的典则、楷模。

由此我们看到了《史记》肯定孔子为“至圣”的无限价值。

孔子传教

六经确立以后,以其强劲的思想内涵在不断地传承中,排除了其他文化的干扰和侵害,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精神。

《史记》的记述,两千多年来使中华大地上的民众从中获取了无限的教益,《史记》的历史眼光功不可没。

赞扬平民教育的开创之功

肯定孔子实施平民教育、私家教育的开创之功。

孔子智慧表现在教育方面尤为充分,他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

六艺是他教育弟子的必要内容,既宣扬了先王的政绩和他们仁德的诱人光辉,也使儒学的传承有了切实可靠的保证。

如《儒林列传》所述: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土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依托于弟子们的传承效应,使儒家主体文化成为不可抗拒的力量,并起着强有力的同化作用。

孔子传教

正如《儒林列传》所记:“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尊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及“公孙为学官,悼道之郁滞”。

而建议“补博士弟子”所产生的“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都是这种传承变化脉络的生动写照,儒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具备保持基本精神原则下强劲的适应力。

赞扬《春秋》的记事精神

在《太史公自序》中,称述《春秋》:

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能充分体现王道”精神是《春秋》的最重要的职能,所以《春秋》是“礼义之大宗”,“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

这里,《史记》是借转述董仲舒的话进一步肯定了《春秋》的经世作用。而且认为《春秋》不只是具有“刺讥”的功效,它主要还是“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的。

司马迁觉得自己处在“明天子”的时代,“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就是有司的过错,因此他要学孔子作《春秋》那样,记载下“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以表彰当世。

由此,司马迁正是以“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而有意决志做当代的孔子的。

司马迁

《史记》于是继承了《春秋》为史学产生、发展滥觞的治学精神,开启了我国史学自觉发展的新局面。

礼仪修身

礼仪道德常常是并称的,是指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及品格修养,孔子非常重视这件事,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里修养品德、讲习学业、趋向正义、改正错误,都属于人们的道德修养。

《孔子世家》特别记载下两条,说孔子:

其于乡党,愉悔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朝,与上大夫言,间间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孔子世家

在不同场合,对待不同的人与事,孔子分别以温恭、谨慎、中正、和乐的态度对待之。

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君召使候,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对于君命,孔子特别兴奋,因此他就特别恭敬与忠诚。

孔子也有很好的思想品质,“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遇事不猜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也需要很强的道德修养才能做到。

孔子传教

如上所说,孔子所讲的道德常常是和政治相关的,这方面的内容在《仲尼弟子列传》中表述得更多些。

政治品质

孔子困在陈蔡间论行事时说: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貂之国行也;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奥则见其倚于衡,夫然后行。

是说若时时刻刻想着忠信,笃敬,行事就会成功。

孔子

子张问如何可以求得禄位,孔子回答说: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言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是说言论少过错,行为少悔恨,则可以谋得职位。

孔子传教

回答子张问人如何才能通达时,孔子说:“夫达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国及家必达。”

是说能做到质朴正直好义以及谦恭而甘居人下,无论在诸侯之国或大夫之家都会通达。

仲弓问政,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里也讲要崇尚恭敬。

孔子传教

子路要去蒲地做大夫,告辞时孔子告诉他:“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是说若恭谨谦敬,宽大清正,不烦忧民众而清静,就可以取得成功。

这都是讲忠信、笃直、谦谨、恭敬、宽大、清正等是对待政事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孝道诚心

孔子对子我说过:“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他反对修改三年之丧的意见。

孔子传教

孔子认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他专门将关于尽孝的道理传授给了曾参,曾参后来作了《孝经》。

《史记正义》《韩诗外传》谈到曾子:

曾子曰:吾尝仕为吏,禄不过钟釜,尚犹欣欣而喜者,非以为多也,乐道养亲也。亲没之后,吾尝南游于越,得尊官,堂高九仞,提三尺,熊毅百乘,然犹北向而泣者,非为贱也,悲不见吾亲也。

可见其孝亲的诚心。

孔子传教

孔子还特别赞扬闵子赛,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史记集解》引陈群说:“言子赛上事父母下顺兄弟,动静尽善,故人不得有非间之言。”

所以孔子所讲的道德,自然句括基于血缘关系的伦理道德。

思想道德

最后,孔子所讲的道德还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思想道德。

孔子传教

譬如,子贡颂扬孔子之以“温良恭俭让”,而赢得一些国君的尊重,和孔子对子贡说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对“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之超越。

孔子称赞过颜回为“为学”,还说他具有“不迁怒,不贰过”的品质。孔子还说,人们若能除掉“克伐怨欲”这些不好的品质,也就是难能可贵的了。

作者观点

为了道德修养,孔子还主张“内省”。

司马耕问如何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耕接着问:“不忧不惧,斯可谓君子乎?”孔子又回答说:“内省不疚,夫何忧其惧!”

孔子

作者认为

这是说自我反省没有罪恶,就什么也不会忧惧了,孔子认为经常反省自己是加强政治伦理道德修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由此,司马迁正是以“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而有意决志做当代的孔子的。

《史记》于是继承了《春秋》为史学产生、发展滥觞的治学精神,开启了我国史学自觉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

《史记集解》

《孔子世家》

《中国史学史概论》

北京日报:《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