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死后,多会选择土葬,为何佛教僧人圆寂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在我国的古代,人们对于生和死的概念,几乎将死放在与生相同重要的高度来重视,并且千百年来我们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尤其是古人对自己身体完整程度更是前所未有的重视。早在古代,《孝经》中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并且这种关于孝道的说法,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是我国古代为后世子孙流传下来的经典警世名言。这也是古人之所以选择土葬,而不选择火葬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在古代,修行佛教的僧侣们去世以后,却选择用“火化”的方式来处理遗体,这和慈悲为怀的佛教教理,看起来是格格不入,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僧侣们在圆寂(生命结束)之后,一般采取火化的方式来处理遗体,“火化”在佛教之中,被人们称之为:荼毗,意思就是将圆寂后僧侣的肉身骨头烧成灰,然后把骨灰在集中安顿在寺庙里的一个地方。僧侣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其实与佛法有很大的关系。佛教中的佛法提倡的是重生不重死。何为重生不重死呢?且听小编为您细细道来。所谓重生不重死,指的是我们活在无常的世间之中的时候,就一定要找到自己应该要如何活着,让自己的活找到活着的存在感。大家都知道,在儒家文化中,有句话叫做“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活着的人,就要寻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寻找到人生能够与宇宙世界相融合的方式,找到心中能够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一种平衡。所以佛法提倡的重生不重死,指的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身心安顿。我们先不要管我们死了之后去哪里,我们死了之后,别人要如何对待我们的身体。我们要先问一下自己,在我们活着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人生?现在我们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之中,我们要如何安身立命?我们如何才能去找到自己人生积极向上的乐趣?如何才能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如何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找到我们个体的存在感?然后再思考,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大家不妨扪心自问,我们把今天的自己活好了吗?所以佛教提倡用“火化”的方式,来处理圆寂僧侣的遗体,就是重生不重死的一种理念,佛教只重视当下的自在与解脱,它传递的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它觉得人生前所拥有的,无论是名利、荣耀、财富等等这些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这些东西只是我们生活在世间的过程当中,跟我们产生了关联,伴随我们而已。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能寻找到自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洒脱,在有生之年去完成我们的有生之事,真的到了我们人生的终点之时,我们也可毫无遗憾地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面对人的一生的真实态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