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曝光 http://www.yunweituan.com/m/汤殷权《论语》讲义(原创)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由衷地仰慕贤人,向贤人学习、看齐,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王能够奉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言而有信。如果一个人做到这样,那么,虽然他没有学习(读过典籍文章,甚至不识字),我也必然说他学过,说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子夏:姓卜,名商,孔子弟子。(如果想了解更多,请上百度搜索)贤贤:第一个“贤”是动词,向贤人学习(向他一样贤)。第二个“贤”是名词,指贤人。易色:易,改变;色:容貌,神色。讲义:一、这一章,首先还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论语》是一门实践课,绝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学习《论语》中的知识和道理,是要把它做出来的。就像孔子在《论语》的开头就说的“学而时习之”!请先看本章的最后一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很显然告诉我们:在这里讲的学问,不是读书识字,更不是背会多少诗词文章,这里所讲的学问是“学做人”、“会做人”,是把书中的道理做出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是学习《论语》,学习儒家思想,学习修身养性的文章,首要而最重要的观点。否则,就是仅仅作文字游戏了,就是记问之学,是俗儒、陋儒之所为。《论语》中还有一章把这个观点说明得更加明白和直截了当。《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背会了《诗经》三百首,但是,把内政交给他,他不会治理;把外交交给他,他又不能够独立应对。那么,他背诵那么多诗词文章,是拿来做什么用呢?二、对于此章,历代解释异议最多的是第一句“贤贤易色”。一般的解释基本都是“向贤人学习,改变自己的好色之心”、“娶媳妇要重视德行,不要只看容貌”等,然后引经据典来说明各自的观点。总之是把“色”解释为“好色”,姑且当作一种解释吧。我读了几十年的《论语》,对此类解释都觉得不是味。为什么呢?贤人仅仅是不好色吗?只要不好色就是贤人了吗?这显然说不过去。《孔子家语》中孔子在回答鲁哀公如何选择人才时说“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把人分成这五类。贤人是为国为民的大德之人,是高于君子的修养的,他的品德仅次于圣人,绝不仅仅是不好色而已。那么,怎么来理解“贤贤易色”呢?先来看一个成语“肃然起敬”,它的意思是“形容感动后产生的恭敬钦佩的心情和态度”。每个人在见到有德之人、有德之事时的心情,往往如此,肃然起敬,这是发自肺腑的钦佩和尊敬。由于内心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使我们外在的神色、表情和举动产生变化,从而庄重、严肃、恭敬起来,不敢轻忽、怠慢和放肆,这就是易色。所以说,“贤贤易色”是教我们“贤贤”的时候,要真诚,要发自内心,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说向人家学习。能“易色”地“贤贤”,这是真心的学习。如果“贤贤”而不“易色”,那都是“叶公好龙”之人,是“口头禅”者。三、“竭其力”,竭是竭尽,一点也不有保留。“致其身”,致是奉献、献纳;身,指身体,包括生命。“言而有信”,成语,出处于此,意思是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四、学,在于务本。此章从四个根本的方面教我们去做。贤贤易色,首先是要学者发自内心,立定志向,立志向贤人学习,也做这样的人。就是《大学》中讲的“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立志是学的基础,志立又等于学半。事父母能竭其力,是教人做人的根本。所有之学,必从“孝弟”开始,前章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事君能致其身,教人忠诚。至忠(最高的忠)就是“能致其身”,能为君王、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献出自己的生命,所谓“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也。在危难之时能致其身,可见平常之忠绝不会有私心,也绝不会三心二意。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教人诚信。诚外无人,诚外无物。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这都是做人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做到上述这样,他虽然没有学习(读过典籍文章,甚至不识字),我也必然说他学过,说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五、圣人教人文、行不可偏废。行在文前,行就是学。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古人有注曰:纲常之外无名理,实践之外无讲究。(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