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之一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①泰伯:又叫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的圣德,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传给幼子季历。长子泰伯为使父亲愿望实现,便偕同仲雍出走他国,使季历和姬昌顺利即位,后来姬昌之子统一了天下。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社稷辞让给季历,人民简直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
泰伯篇之二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于亲③,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①葸:拘谨、畏惧的样子。②绞:说话尖刻,出囗伤人。③笃.厚待,真诚。④偷:淡薄,不厚道。
孔子说:“一味恭敬却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厚道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
泰伯篇之三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①!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生病,把他的弟子召集过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上说:‘战战兢兢,好像面临着深渊,好像走在薄薄的冰层上。’从今以后,我知道自己要免于受病痛而(不能尽孝)啊!学生们!”
述而篇的主题是孔子之德行,泰伯篇的主题是讲君子之德行。孔子把孝作为仁德的本源,泰伯篇以“孝”德开头,列举了两个至孝的榜样:泰伯、曾子。
泰伯之孝,确实做到了极致。为成全父亲的心愿,其父在世时,就带着二弟仲雍远走江南蛮夷之地,并按当地习俗,断发文身。其父死后,回国奔丧。丧事办完后,泰伯和仲雍就决定让季历即位,季历不接受。泰伯说我们两人已断发文身,就不是周国的人了,使得季历无法推辞。泰伯以孝为先,以国为重,成就了周国最终得到天下,所以孔子赞其“至德”。
曾子之孝,在孔子弟子中也是达到了极致。《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
后来,曾子著《孝经》,在《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章中,孔子对曾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悟通孝道,也有孔子以礼教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