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一本什么书为什么古代的皇帝都要读它

根据东汉班固的《汉书》记载,《书》者,古之号令。古代的帝王,对臣民发号施令的时候,如果不把讲过的话记载下来形成文本,那么,接受这些号令的人,就不知道该怎么执行。

因此,古代的王者,一般都配有记载历史的官吏。君主或诸侯王的一举一动,都必须要记载下来,只有这样,君主们才会谨言慎行,有法可依。

这些记载历史的官吏,通常分为两班,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尚书

也就是说,《春秋》是记载古代帝王行程和事件的书籍,而《尚书》是一本记载古代帝王对话的书籍,通俗一点来说,《尚书》最初的内容和形式,有点类似于《论语》或者现在的《某某语录》,只不过,“子曰”变成了“帝曰”。

汉代以前,《尚书》又被称为《书》,是士大夫阶层必修的六艺之一。

在六艺之中,《乐》用来养神,修炼内心;《诗》用来励志,义之用也;《礼》用于训练形体;《春秋》用来培养判断力,信之符也;《书》可以增加人们的见闻,拓宽视野,知之术也。

上面的五种学问,历朝历代都有改动,就像五行学说一样,会结合时局的需要加以调整,但是,它们的内核,都来自于《易》。

《易》是看不见的存在,却又无处不在,宇宙乾坤都与它息息相关,贯穿始终。

孔子

《易》里面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所以说,《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的过去,孔子在世的时候,对它进行了重新编辑,将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多篇内容,删减为多篇文章,只保留了尧舜禹到春秋时期的多位帝王语录。

孔子和他的七十位弟子们去世后,《诗》、《书》、《礼》等六艺学说的意义和内涵,经常被曲解,后来分化为很多个学派,到了战国的时候,又经过删减加工,《书》的内容,已经真假难辨了,诸子百家各有各的解释,纷然殽乱。

秦朝建立后,因为崇尚法家,《诗》、《书》等儒家的文章,再次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幸亏济南有一位名叫伏生的学者,在家中的墙壁里藏匿了一些书籍,才保存了部分内容。

汉文帝即位的时候,天下已经没有能够教授《尚书》的人才了,听说了伏生的事迹后,汉文帝就派遣晁错去伏生家里学习,回来之后,再由晁错教授给太子刘启。

当时,根据伏生提供的内容,进行整理编辑,再加上在其他地方搜集的文献资料,汇总之后,《尚书》的全部内容,只剩下29篇。

鲁恭王刘余

汉武帝晚年,鲁恭王刘余为了扩建房屋,在拆迁孔子旧宅的时候,从墙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以及《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篇内容。

鲁恭王得到《古文尚书》之后,让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与之前伏生提供的29篇内容进行比对,确认之后,又为《尚书》增加了16篇内容,然后将它献给了汉武帝。

可惜,没过多久,长安城内就爆发了巫蛊之乱,因此,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尚书》都没有被列入官方教材。

西汉尚书教授传承图

后来,孔安国担任谏大夫,教授都尉朝《尚书》,司马迁又从孔安国那里请教学问,然后将《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等多篇内容,收录到了他的书中。

经过几代学者的教学、研究,到了汉宣帝时期,《尚书》学说,已经在《古书尚书》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欧阳经》、大小夏侯《尚书》等三大经学流派。

甘露三年三月已丑,公元前51年,汉宣帝亲自上朝拍板,决定为大小夏侯《尚书》设立博士,《欧阳》、《大小夏侯氏》,才被正式立于学官,纳入汉朝官方教材。

到了西汉末年,《尚书古文经》一共有46卷,57篇;大小夏侯《尚书》29卷、《欧阳经》32卷,加上其他的章句、解故、说义等辅导教材,《尚书》学说,已经发展出九个经学流派,总计篇内容。

古人读书

古人说,学者一边耕种一边读书,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掌握六艺中的一艺,而且大多数人,也只是了解其中的大概,懂点皮毛,玩弄经文而已,加上后世各种讲授和解读,经书原本的意义和内涵,早已背离原著。

加上博学的人,又不深入思考经文的内涵和意义,只是看到其中的一两

句话,就进行各种解读,往往四五个字的原文,能扯出二三万句的解读文章,所以,到了东汉时期,对于《尚书》等六艺的研究,就逐渐松懈了下来。

一个学生,如果从幼年时期开始专心学习《尚书》,学到头发都白了,才能系统性地对一件事情发表见解,他们学成之后,因为之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就安心于自己学到的那点东西,对其他的事情,会选择视而不见,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越来越封闭自我,闭门造车,这是研究这门学问的大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