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为孔子作传,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

但是写孔子的故事有相当的难度,其难度不仅在评价的分寸上,也在于传主史料的零碎和不足上。虽然《论语》《礼记》等先秦典籍对于孔子的言行有较详尽的记录,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勾画了粗略的轮廓,但按照现代人对于人物传记的整理要求,其资料的爬梳辨析难度是相当大的。比如,《论语)虽然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但基本是语录体且无编年,哪段话是孔子什么时候说的,哪段话是孔子所说而非其弟子所言,后人有时很难判断。再比如,《礼记》《孝经》等书,在研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方面用处很大,但传记史料则付阙如。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为我们描绘出其生平梗概,却重在精神思想方面,人物则写得神龙见首不见尾,迷离徜样。因此,表面上看,文献典籍中孔子的言行记录不少,但真正在写传记时贯穿起来难度却很大。在现代为孔子作传,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即使不能说是白手起家,其筚路蓝缕之艰难也可想而知。李长之由于对孔子研究得很深,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应该说做得是相当严谨的。《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的读物,李长之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于相关的史料在取舍拣择上都做到有根有据,一丝不荀。《孔子的故事》几平每一页都有相关的脚注。全书不过七万余字,而脚注多达二百三十九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这些脚注看似不起眼,却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作者所引的文献几乎囊括了目前我们所见有关孔子事迹言行的所有史料,同时也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孔子研究的最新成果。有些史料的运用反映了李长之史眼的独具,比如第7节“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讲到晏婴和孔子的对立时的脚注说:“见《墨子非儒》篇;《晏子春秋》外篇第八。晏婴虽然和墨翟出身不同,但他节用的主张,却是墨翟赞成的,所以就思想渊源上说,晏婴思想可被认为墨家部分思想的先驱。后来儒、墨两派的对立,可以在晏婴和孔子的主张不同上反映出他们最早的分岐来。”第14节“终于出走”叙述晏婴“曾经举一个赶车的仆人为大夫”,其注日:“参考《史记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史记》所说越石父在绁中”一语,据日本泷川资言考证,是采自《吕氏春秋》,原文“累之’是因负累作仆,司马迁却误解为“缧绁”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