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唐.白居易上海二十年来最长梅雨期刚刚结束,就迎来中伏大暑的酷热天气。今天节气大暑,据气象台预报,接下来会持续数日高温天气,大暑,名副其实。大暑节气在一年四季廿四节气中,具有很特殊的意义。《礼记.月令》季夏文末有一段文字“中央土”,特指三伏长夏,即大暑前后这段时间。“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溜,祭先心。天子居大庙大室;乘大路,驾黄骝,载黄骝;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闳。”一年四季配合五行相生之理,春令属木,夏令属火,秋令属金,冬令属水。这样一来,四季中,五行之土无处体现,而夏令之火与秋令之金相克,不符合大自然中四季相生法则。于是,以每季之末寄王十八天,为五行之土,但最应时的,其实是季夏之末三伏之中大暑节气期间。此时正值四季中夏秋所属五行火金相交之际,五行之土居其中,则正好圆成四季五行相生的自然法则。所以,《礼记正义》释曰:“夫四时五行,同是天地所生,而四时是气,五行是物。气是轻虚,所以丽天;物体质碍,所以属地。四时系天,年有三百六十日,则春夏秋冬各分居九十日。五行分配四时,布於三百六十日间,以木配春,以火配夏,以金配秋,以水配冬,以土则每时辄寄王十八日也。虽每分寄,而位本未,宜处於季夏之末,金火之间,故在此陈之也。”“土将用事气欲静。”在《礼记正义》中,这句话概括了季夏之末大暑节气期间的民事政令施政原则。《礼记.月令》季夏篇道:“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毋举大事以摇养气,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水潦盛昌,神农将持功,举大事则有天殃。”文中提醒此时不宜伐木,不宜动土,从自然规律来说,夏日伐木动土都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成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隐患,对于农耕土地资源的涵养也不利。再以天象万物来应人事,季夏三伏之时,也正是补益调养身体上的脾土中宫最佳时机,所以才有三伏天吃伏羊的民俗产生。总之,季夏之末,最宜静养,人事物理皆顺天时为好。正如《孝经说》之言:“地顺受泽,谦虚开张,含泉任萌,滋物归中。”在《礼记.月令》季夏文末警示道:“季夏行春令,则谷实鲜落,国多风咳,民乃迁徒;行秋令,则丘隰(xí)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风寒不时,鹰隼早鸷,四鄙入保。”春为四时之辰,在卦象的巽位,季夏地支属未,也在巽位,所以“夏招春气”则风患成疾,这就是古人对于人事政令安排上所依据的理论原则。如果我们从自身的健康与运势角度,以一年为单位观察印证,经过大约五年一个周期,就会发现古籍中这些论点,在大致的规律上还是有道理的。缘此,建议读者朋友们,大暑节气期间,就安安静静的休养生息吧。今日刊发版面本文是作者为上海《新闻晨报》与《周到》APP物候日志专栏撰稿原创文章,见报日同时在谦言益语头条号、博客、百家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