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十九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5分48秒)
再下一句,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弊,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这个“道”就是同那个“导”,“引导”的“导”,“教导”的“导”;“禁”同那个谨慎的“谨”;“终”就是后果、结果的意思;“稽”就是考察的意思。孔子说:“君子以言语教导人们向善,以身作则,使人们行为谨慎。所以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定先想到它的后果;每做一件事之前,必定先考虑到它可能会造成的弊端。这样人民才会说话谨慎而行事小心。《诗经》中说:‘言出于口,务必谨慎,仪态端庄、威严恭敬。’”
我们知道在周成王和周康王的统治时期,四十年监狱没有死刑犯,被称为“成康之治”。在《淮南子》上称赞周成王、周康王继承了文王和武王的基业,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是“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焉。由此观之,则圣人之行方矣。”周成王和周康王不符合道的话不说,不符合义的事不行;从来不随便出口说话,行为举止也都符合经典,择善而从,不敢随意作为。
从这里可以看到,圣人的行为是方正的,是可以作为后世的表率的。所以圣贤人、君子人他们的言语行为和普通大众不一样,都是谨言慎行,说话也要符合经典、符合大道,做事要符合圣人的教诲,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成为社会大众的表率。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可述而志也”,这个“志”就是“知”的意思。《礼记集解》注解说:“志,犹识也”。就是和那个“默而识之”的“识”是相通的。“可述而志,谓其言可称述而记识也。”什么叫“可述而志”呢?就是他的言语可以称述,而且能够为后人所牢记。可以记载下来,作为后人的法则,可以为人所效法。
“可望而知也。”在陈浩《礼记集说》中说,“君之待臣,表里如一,故曰可望而知。臣之事君,一由忠诚,其职业皆可称述而记志。”什么叫“可望而知”呢?就是说君主对待臣子能够做到表里如一,所以一望可知,臣子侍奉君主都是能够做到忠诚,所以他的职责和功业都可以称述而被记载下来,为后人所了解。
“上人疑”,这个“疑”,《礼记集解》说,“疑,谓好恶不明也。”“下难知”,这个“难知”说有“奸心也”,就是有奸诈不测之心;这个“淫”就是贪婪、奢侈的意思。
孔子说,“人君居上而能坦诚待下,一望可知,人臣居下而能勤勉尽忠,其职责功业皆可为人称颂牢记,那么君主就不会怀疑臣下;臣下也不会蒙蔽君主了。居上位的人好恶不明,就会使人民迷惑而不知所从;居下位的人心怀奸诈,就会使尊长格外操劳。
因此,治理人民的君主必须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爱好,以引导社会的风气,谨慎自己的行为,不要沾染恶习,以防止人民也随着放纵自己的欲望,这样人民就不会陷于迷惑了。”这个就是《孝经》中所说的“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也。”要明白地晓示人民,要让他们知道,作善就有庆赏,受到奖励;作恶就应该受到刑罚。那么人民自然就知道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