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心二小严晓萍家庭教育工作坊

教育是向善的、温暖的事业,教师要成为一个温暖的人。《论语》一书充满着为人为师的智慧,阅读它,就是在进行情感教育;内化它,生活中、工作中就会做到入情入理、情理交融。新学期的《论语》阅读,让二小老师们汲取为人为师的智慧,人人做好暖心师者!

钱穆先生说:“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本学期市二小《论语》打卡学习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知不觉中《学而篇第一》已经学习结束了。《论语》共二十篇,第一篇《学而篇》尤为重要。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认为前半部不是前十篇,而是第一篇《学而篇》,对第一篇认知的程度决定着后面十九卷的认知深度、维度,获得智慧的多少。本篇共十六章,有孔子之言八章,有子之言有三章、曾子之言有两章、子夏、子禽、子贡之言各一章。这十六章不是独立,而是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论语》的重要思想逐步展现,孔子的重要弟子有若,曾参,子夏,子贡等逐一登场。现就第一章呈现的主要思想谈一点自己的浮浅认识。

一、学而乐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学习、模仿、学问。习:实践、复习、练习。《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论学,孔子所教所学,主要是为人之道,“君子学以致其道”。为人之学,重在力行实践,需反复练习,如鸟之习飞。

本章三句话叙述了一位学者一生学习不同阶段的感受,“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第一句是说初学时自己从学习中获得喜悦,第二句是说学习有遇疑难困惑时,有同道自远方来互相切磋,答疑解惑,从中获得快乐;第三句是说学有成就,不为人所知,而心无愠恼,是君子所应有的态度。

一般人常以为学习是枯燥乏味,劳神费力的苦事,常以“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会儿来激励自己苦学。而《论语》却开篇就说学的喜悦和乐趣。苦乐之间反映了不同的为学态度。学之喜悦和快乐,来自内心对学习的自觉追求。学习确需刻苦,但如果学出于内心追求,在经过不断温习而有所得的时候,就会由衷的喜悦!就如婴儿学步,在经过多次颠扑之后,一旦能独立行走时所表现出来的喜悦那样。有高度自觉的好学精神,亦不会为此而郁闷,懊恼。反之,若学习只为满足他人(父母,学校等)要求,那么自然只见苦不见乐了。

孔子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愉悦。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周游列国期间“入太庙,每事问。”时时为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一生都坚持学习,五十岁开始学《易》,痴迷到“韦编三绝”,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晚年的孔子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于自己的好学有绝对的自信,他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就是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他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书面知识,更多的强调实践,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他的学习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中国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孔子是一位承前继后的人。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就是说孔子总结继承了在他之前远古以来中国的文化成果,晚年整理修订《诗》《书》《礼》《传》《春秋》六经。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孔子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儒学。创立儒学,开办私学,是孔子一生完成的两件大事。他一方面总结继承古代文化成果,形成儒学思想体系;一方面又通过开办私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这两个方面,形成了儒家学派。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发展中,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准则和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孔子被尊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联合国大厅有孔子的浮雕和《论语》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这具有普世文化原则的话,指导着世界上的政治家们处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和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孝悌为本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孝悌的本义是善事父母,兄弟,事亲敬长,属于家族伦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孝悌是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家庭以至社会和谐稳定极为重要的道德基础。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所倡导的最高道德范畴。孝悌是仁心的表现,爱人从孝悌开始。孝悌是践行仁德所应遵守的根本原则。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大意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百姓的道德风尚就会日趋淳厚了。儒家不信鬼神,却很重视丧祭之礼。把丧祭之礼看作尽孝的情感寄托和表现。认真实行丧祭之礼,又可潜移默化的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使“民德归厚”,社会安定。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本章是说父亲在,儿子不能独立处事,所以观其志;父亲死了,儿子独立处事,所以要观其行。在三年之内能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为,就可以说是孝了。这里把“无改于父之道”看作孝的第一位要求。清人批评这一说法,认为不是以不改为孝,而要看父之道是否正确。所以不改,是因为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朝死而夕改也可以。当今社会下,孝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创新精神与之相协调。

三、和为贵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为贵,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代表了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几乎为中国人家喻户晓,成为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一章着重强调了“和”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同时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之”,说明”和“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论语》将无原则的调和称为“同”,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

有若:孔子重要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三岁,被尊为儒学圣贤。《论语》中有若的言论共四章,《学而篇》就有三章。据《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因有若貌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赶下位来。

有若为众人所推举为师,说明其确有卓异之处。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可见有若“似圣人”,非指相貌,而是指他在思想上非常接近孔子。

有若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读。他提出孝悌是“仁”之本,他的孝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主张以“礼”为准绳,以“和”为原则处理事情。他主张治理国家要“无为而治”,“藏富于民”的思想成为后世贤卧规劝帝王的名言。有若用自己的行为和学识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四、三省吾身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是指多次、多方面检查、察看。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值得借鉴。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就是“尽”,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曾参: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后世被尊为“宗圣”,称曾子,与复圣颜回、述圣孔伋、亚圣孟子一起配祀孔庙,合称“四配”。孔子去世的时候曾参年仅26岁,但他却是孔子唯一的孙子孔伋(子思)的老师,可见他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子思又是孟子的老师,因些,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曾子一生未作官,隐居授徒,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非常重视将孔子的思想贯彻在实践中,并注重个人的修行。他重视孝行,传统认为《孝经》的成书与曾子有关。《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就是他的故事。他强调诚信、忠恕,有名的故事是“曾子杀猪”,这些都构成了中国文化极为推崇的传统美德。

屈瑞霞,灵宝市第二小学教师,从教三十多年来,一直奋战在数学教学第一线。她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热爱生活。孩子的进步与快乐是她最大的追求,她喜欢和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相信心之所至、能量自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10.html